鼻炎(伴鼻息肉)针灸诊疗方案
一、 疾病概念与分类诊断
1. 概念
鼻炎是鼻腔粘膜的炎症。当炎症长期持续,导致鼻粘膜高度水肿,形成赘生物,即为鼻息肉。
- 主要症状: 持续性鼻塞、流涕(清涕或脓涕)、嗅觉减退或丧失、头昏脑胀。
- 西医病理: 变态反应(过敏)或慢性炎症 \ 粘膜极度水肿 \ 形成半透明、葡萄状的新生物(息肉)\ 阻塞鼻道。
- 中医病机: 本虚标实。本为肺、脾、肾三脏虚损;标为风寒/风热、痰湿、瘀血互结,凝滞于鼻窍,形成“鼻痔”(息肉)。
2. 核心鉴别
| 特征 | 慢性鼻炎/过敏性鼻炎 | 鼻息肉 (本方案重点) | 鼻腔恶性肿瘤 (警惕) |
|---|---|---|---|
| 鼻塞特点 | 间歇性或交替性 | 持续性、进行性加重 | 进行性加重 |
| 分泌物 | 清涕(过敏)或粘脓涕 | 粘涕,有时倒流 | 血性分泌物(涕中带血) |
| 嗅觉 | 暂时性减退 | 明显减退或丧失 | 减退 |
| 查体可见 | 粘膜充血、肿胀 | 灰白/淡红、半透明赘生物 | 菜花状、表面溃烂、易出血 |
二、 病因病机(中西医互参)
1. 中医病机:虚、痰、瘀
- 本虚(正气不足): 肺气虚卫外不固(易感风寒),脾虚生痰湿,肾阳虚温煦失职(水液不化)。这也是TDP/艾灸关元的理论基础。
- 标实(病理产物): 湿热郁蒸,痰浊凝聚,气滞血瘀。息肉即为“痰瘀互结”之有形实邪。
2. 西医机制
- 过敏因素: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导致粘膜水肿。
- 解剖因素: 鼻道狭窄,引流不畅,反复感染。
三、 临床表现
1. 典型症状
- 鼻塞: 鼻息肉患者为持续性鼻塞,说话呈“闭塞性鼻音”。
- 流涕: 浆液性或粘脓性涕。若合并感染可流黄脓涕。
- 嗅觉障碍: 因息肉阻塞嗅裂,导致气味无法到达嗅区。
- 蛙鼻: 极严重者息肉巨大,导致鼻背增宽,形似青蛙(现已少见)。
2. 伴随症状
- 头痛、头昏(窦口受阻引起鼻窦炎)。
- 睡眠打鼾、张口呼吸(易导致咽炎)。
- 耳鸣、听力下降(压迫咽鼓管)。
四、 治疗策略
治疗总则: 标本兼治。
- 局部: 疏通鼻窍,活血化瘀,散结排脓(透穴 + 木穴)。
- 整体: 调整气机,温补元阳,增强免疫(脐针 + 灸法)。
五、 针灸处方与操作细节(核心部分)
此方案结合了传统针灸透刺、董氏奇穴、全息脐针与灸法,形成立体治疗网。
1. 局部强通(透刺法 - 解决“标实”)
- 攒竹 透向 鼻根(睛明/山根方向):
- 机理: 攒竹为膀胱经穴,太阳经主表。透刺可直达病所,针对额窦炎、鼻根部沉重感效果极佳。
- 操作: 提捏起皮肤,沿皮下向下透刺0.5-0.8寸,酸胀感传至鼻根。
- 迎香 透向 鼻根(内迎香/鼻通穴方向):
- 机理: “不闻香臭取迎香”。这是治疗鼻炎的黄金透穴,能直接刺激鼻翼两侧神经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水肿吸收。
- 操作: 针尖向上,沿鼻唇沟皮下透刺,直达鼻通穴(上迎香),针感需扩散至整个鼻翼。
2. 远端调理(董氏奇穴 - 调节脏腑)
- 木穴(掌面食指第一节内侧):
- 机理: 董氏奇穴名穴。入肝经(主风),主治肝火旺、脾气躁。对皮肤瘙痒、鼻部敏感(过敏性鼻炎)、眼发痒、流清涕特效。
- 操作: 直刺2-3分,或贴骨进针。
3. 气机重构(脐针疗法 - 调整格局)
- 处方: 山泽通气 + 巽卦
- 落脏定位:
- 艮卦(山): 左下腹。止、固摄,对应鼻子的隆起之象,亦主胃。
- 兑卦(泽): 右侧腹。主口、主缺、主肺(金)。
- 巽卦(风): 左上腹。主风、主进退。
- 机理:
- 山泽通气(艮+兑): 艮为山,兑为泽,山泽通气,平衡体内气机升降,专治由于气机阻滞引起的鼻塞。
- 巽卦: 针对“风邪”引起的过敏症状(打喷嚏、痒),祛风止痒。
4. 扶正固本(灸法 - 解决“本虚”)
- 部位: 关元穴(脐下3寸,丹田)。
- 操作: TDP神灯照射 或 艾灸。
- 机理: 鼻炎久治不愈,多为“肾虚不纳气”或“肺脾气虚”。关元为元阴元阳之交关,温灸此处可温补肾阳,提高机体免疫力,使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减少复发。
六、 预后与护理
1. 预后
- 单纯性鼻炎: 针灸效果极佳,往往数次可见效。
- 鼻息肉:
- 小息肉(未完全阻塞):针灸配合中药可缩小甚至消除,改善通气。
- 大息肉(完全阻塞):针灸主要缓解症状(头痛、流涕),实体可能需要西医手术切除,术后针灸可有效防复发。
2. 患者护理
- 鼻腔冲洗(强烈推荐): 每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,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。
- 饮食禁忌: 严禁生冷、寒凉、牛奶、甜食。 (这些食物易生痰湿,加重息肉和鼻塞)。
- 穴位按摩: 每日晨起搓热双手,按摩迎香、鼻通,至鼻部发热。
- 避风寒: 天冷出门戴口罩,保护呼吸道。
治疗方案总结表
| 治疗模块 | 穴位/部位 | 操作重点 | 治疗目的 |
|---|---|---|---|
| 局部疏通 | 攒竹透向鼻根 | 沿皮透刺 | 通经络,治头昏、额痛 |
| 迎香透向鼻根 | 沿鼻沟向上透刺 | 开鼻窍,改善鼻甲水肿,通气 | |
| 经络调节 | 木穴(董针) | 手指直刺 | 泻肝火,止痒,收鼻水(抗过敏) |
| 气机调整 | 脐针(山泽通气+巽) | 艮、兑、巽位进针 | 调畅气机,祛风通窍 |
| 培元固本 | 关元 | TDP烤 或 艾灸 |
—— 张子沐 · 人体网络系统疼痛治疗工程师